中文版  |  English

关注陶瓷文化创意产业 两岸陶艺家德化互动-2011.12.16

11月3日到5日,来自台湾中华陶艺协会的15名陶艺高手与福建省部分陶瓷工艺美术师一起,在福建德化举行“2011闽台陶瓷文化创意研讨会暨闽台陶瓷艺术交流展”。两岸陶艺家共同围绕“现代陶艺设计与创作”、“当前陶瓷文化创意产业的多元发展”等主题进行探讨,目的是增进两地文化交流,推动陶瓷文化创意产业发展。

台湾中华陶艺协会荣誉理事长苏正立告诉记者:台湾中华陶艺协会受福建省工艺美术学会邀请,与福建省工艺美术学会和德化县政府共同举办“2011闽台陶瓷文化创意研讨会暨闽台陶瓷艺术交流展”活动。活动分几部分进行,一是进行学术交流,二是两岸陶艺家作品展,三是祭拜德化窑神、参观德化古窑遗址,拜访制瓷企业、瓷艺研究院、瓷艺大师。

在研讨会上,来自台湾中华陶艺协会的郭诗谦、林义杰、李邱吉三位陶艺家,分别就《柴烧的艺术》、《青蛙陶事――铜釉的变化》、《三莺戏陶主题展览》等有关陶瓷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作了学术报告。福建省工艺美术学会和部分福建高等院校的陶瓷工艺美术专家也同台湾同行分享了自己的制瓷技艺和经验。

在闽台陶瓷艺术交流展上,台湾陶艺家们带来了13件参展作品。展览结束后,其中一件被德化陶瓷博物馆收藏,另外的12件被德化陶瓷学院收藏。

台湾中华陶艺协会荣誉理事长苏正立先生曾多次到过福建德化,是福建瓷业同行的老朋友。苏先生还到大陆的江西景德镇、河南钧窑和汝窑、山东淄博、陕西耀州窑、河北磁州窑、浙江龙泉窑、广东佛山等历史名窑与产区进行陶瓷文化交流。苏正立理事长于1995年创立台湾立晶窑陶艺研究室,现任台湾莺歌立晶窑执行长,台湾中华陶艺协会荣誉理事长,中国陶瓷设计艺术大师评审委员会委员,曾多次参加中国及亚洲陶瓷作品展览并获奖,多件作品被两岸博物馆收藏。对两岸陶瓷业发展情况很是熟悉。

他对记者说:德化传承了我们五千年的陶瓷历史,在台湾虽然只有两百多年的烧瓷时间,但也是与五千年陶瓷文化一脉相承。目前,台湾创新方面比较丰富多元一点,尤其是近几年台湾在推广创意产业,这方面我们可能会有多一点比较创新的成果报告,这次留给德化陶瓷学院的台湾陶艺家的作品就可以让年轻人了解台湾陶艺的特点。我们希望通过交流活动促进两岸陶瓷文化进一步的成长。

台湾陶艺家们在德化期间参访了祖龙宫,在这里祭拜了德化制瓷业崇拜的窑神——窑坊公。

来自基隆陶工作站陈明坤先生说:他是第一次来大陆,德化陶瓷很有名,他是慕名而来的。他在台湾根据基隆的陶土特点创作天目滴油陶瓷,这次带了自己的作品供在祖龙宫的祭台上,奉献给窑神——窑坊公。

祭拜窑神之后,台湾陶艺家们参观了屈斗宫德化窑遗址。这座古窑遗址是中国宋至清代的民间陶瓷窑址的代表。窑址挖出的窑基全长51.7米,宽1.4-2.95米,共有17间窑室,出土了800多件生产工具和6790多件完整或残缺瓷器标本。它记载了德化产瓷北宋以生产白瓷为主,南宋以生产青釉瓷器为主,元代以生产白釉瓷为主,到明代以生产低铝高硅的“象牙白”瓷的烧造历史。德化白瓷闻名于世,被外国人称为“中国白”,自古产品远销日本、东南亚、印度、中亚、东非、欧洲等地,是中国外销瓷中数量最多、销地最广的民间瓷窑之一。

走进屈斗宫台湾陶艺家们被古窑的规模给震撼了。纷纷发出惊呼声。离开时在门口合影留念。

离开屈斗宫,台湾陶艺家们来到德化宏益陶瓷雕塑研究所,中国陶瓷艺术大师陈桂玉女士与台湾来的朋友们进行了交流。

台湾新北市莺歌区“又见山水生活工坊”梁继文、赵立立夫妇也是第一次来到德化。他们感觉德化瓷器很棒!

赵立立女士说:感觉很棒!若有时间,她想花一两个月的时间多看看。她感觉德化的陶瓷可以跟她的绘画相结合。

廖先生说:这里毕竟是祖国的地方,很多的东西都是有文化和历史的,我们从中看到它的生命的源远流长,比我们想象中的还要好。只是要把这些加以运用,不一定要很商业化,可以加入更多文化创意的东西,它可以让人感觉生活可以艺术化,艺术也可以生活化。让每个人都可以在生活中得到陶冶,在陶冶中生出欢喜心来,这是未来的一个很好的发展方向。

一直陪同台湾陶艺家们在德化活动的德化陶瓷学院陶瓷艺术系主任张南章副教授与台湾同行有多年的交往,也曾多次到台湾拜访过台湾陶艺家。他说:台湾的陶艺家比较追崇自然。不少人还是用柴窑烧瓷,柴窑窑温不易掌握,烧出来的陶瓷很大一部分要得“天工”相助,艺术性和个性比较强。大陆很多人使用电作为热能,窑温可以控制的很好,对将烧出的的陶瓷较有把握,这就使大陆的陶瓷艺术家在制做陶瓷时会在工艺上更加努力,也就更能出“巧匠”,规模也相对大。两岸结合起来就是“天工巧匠”,陶瓷艺术一定会有更大的发展。